“娑”今天读成“suō”,有“婆娑”一词。实际它古音还是读“sha”,是指人旋转或舞动的样子,尤其指女子,舞动的女人跳起来非常好看,所以加了“女”字放在底部。
上半部的“沙”表达什么呢?它指沙土里长的杨柳树木,其枝条柔软,随风摇曳多姿,枝条摆动发出“沙沙”声,就有了“娑”字。给人一种舞动、柔美的感觉,也似女子舞动时手中的纱巾,和身上所穿的薄纱裙。
shā
莎
图片丨字形演变
莎士比亚的“莎”,本是一种草,读音为“suō”,指莎草。“莎”字加了草字头,是长在水边泥沙中的一种野草,可以做纸张,即莎草纸。
它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就有介绍。今天则多用于地名和人名,定音时读音回归与“sha”同。
shā
纱
图片丨字形演变
“纱”指棉纱,跟丝线有关。为什么叫纱呢?原来是“沙”字的省略加了绞丝旁的“纟”,那这又是为什么呢?那就要指这种布所织的程度。丝线织的比较稀疏为“纱”,织的比较紧密则为“绸”。当这布织的比较疏稀时,可用于制作纱网来罗细沙,这就是“纱”。
古人对布匹的分类有绫、罗、绸、缎等,这都有所不同,其中的“罗(纙)”指的就是“纱”,就像网罗一样可以罗下细沙。这种布织得特别细密,薄薄一层能够透视,工艺水平很高,这种布就是纱布或薄纱。因跟“沙”有关,所以还念“sha”。
现在“纱”字还多了一个含义:纱线,如纺纱。难道“线”还能通“纱”?其实这也是有道理的。当棉纤维开始制成绒时,不是一下子就搓得很紧,而是先蓬松一些,这叫纱线。后来再加工拧紧绒丝。纱是松散的,棉麻类纤维开始蓬松的样子即为纱。
内容来源:白双法教授著《双法字理》
更
多
精
彩
让汉字成为世界文
◣华福文【双法字理】历史文章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