孔孟后人自明朝初起,开始使用由中央政府颁布的字取譜名,并区分家族内部辈份。明建文二年(1400年),惠帝賜孔氏八字行輩:「公、彦、承、弘、聞、貞、尚、胤」,以供取名。由於56代及57代衍聖公孔希學及孔訥先後於明洪武時襲封,所以「希」「言」亦用於行輩,排在「公」前。明朝崇禎元年(1628年),原行輩已經不夠用,經65代衍聖公孔胤植奏准續十字,取名行輩:「興毓傳繼廣,昭憲慶繁祥」,而據《闕里志》載,此十字行輩亦連同十個表字輩:「起鍾振體京,顯法澤羽瑞」。而「弘」字為清高宗避諱改為「宏」;「胤」字避清世宗諱改為「衍」,又有改為「蔭」、「允」、「員」、「尹」,但較少見。清同治二年,75代衍聖公孔祥珂襲封時因原有行輩經已用盡,故奏准新立行輩為:「令德維垂佑,欽紹念顯揚」。

民國四年(1915年),袁世凱洪憲稱帝,賜孔、孟、顏、曾四裔十字行輩:「鼎新開國運,克復振家聲」,但此不為四裔後代所承認。

民國八年(1919年),76代衍聖公孔令貽又曾擬二十行輩,但未及上呈而逝世。民國九年(1920年)十月由其遺孀陶夫人召集合族,議定先公所擬二十行輩,咨請北洋政府內政部核准公布。新擬行輩為:「建道敦安定,懋修肇彝常,郁文焕景瑞,永錫世緒昌」。故孔子後裔自56代起至於105代行輩如下:「希言公彦承,宏聞貞尚衍,興毓傳繼廣,昭憲慶繁祥,令德維垂佑,欽紹念顯揚,建道敦安定,懋修肇彝常,郁文焕景瑞,永錫世緒昌」。自此用于孔子家族的辈份排定的字数共计50个。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。在此之前,孔子家谱非常繁芜,这个取字方法比先前大大简化,又经皇帝提倡,使得其他大家族谱系的也开始效仿这种方法。

《孔子世家谱》续修工作协会会长、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曾对外介绍说,受国际儒学联合会的委托,1998年孔子的后人在香港注册了《孔子世家谱》续修工作协会,开始收集族人资料,进行《孔子世家谱》的第五次修订;协会於世界各地建立了450多个续修机构,收到世界各地120多万份孔子后裔的资料,當時收到的譜系中,孔子后裔繁衍到辈分最小是第83代“念”字辈。

由于孔氏谱系的完善,有时孔姓人也会遇到了一些小小的不便之处。如若按孔氏家规规定,同姓同宗晚辈见到长辈一定要按辈份称呼,往往出现年龄相仿者辈分相差数辈甚至十数辈的情形。另衍圣公府里面不用孔姓人士为佣人,主要原因就是衍圣公身居嫡系,很可能比多数旁系同宗人辈份要低(衍聖公為一個大家族中嫡系長房的嫡長子,在大家族中,往往因子嗣眾多,同宗的族人輩分差距容易拉大,同宗的旁系族叔、族叔祖有可能跟嫡系的族侄、族侄孫同齡,甚至年紀比族侄、族侄孫小的情形,造就衍聖公年齡大卻比其他房族人輩分小的窘境。),导致主僕关系和辈分关系发生尴尬。一些孔姓贫穷人家可能会先改名姓再进府为僕。孟、曾、闵、冉(伯牛)、冉(仲弓)、端木、言、卜、颛孙、有等孔子弟子亦用孔姓行辈排序,唯开始时期和严格程度各有差异。颜氏、仲氏所用字派则不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