考古

编辑

石家庄地区人文历史十分久远。位于井陉县东元村的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遗迹,距今约30万年;加上位于平山县的沕沕水原始人洞穴遗址都充份说明,起码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家庄地区即有远古人类生活。

市域境内还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160多处。在正定县南杨庄村(今属石家庄市长安区)距今约6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,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和人类饲养家蚕最古老的文物证据。市内的白佛口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-7000年,是市境内发现的平原地区人类遗址[3]。

藁城县台西村商代文化遗址全国重要的商代文化遗址之一,在此发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青铜器等文物。鹿泉市北胡庄村发现了距今约4000-3600年的商代文化遗址。在平山县三汲乡发现了中山国王室墓葬,并发掘了一批珍贵文物,其中的“错金银四龙四凤方案座”是国内第一次发现的先秦时期案架实物。

先秦时期

编辑

主条目:中山国

此区域是西周鲜虞人的活动范围,后属中山国和赵国所在范围。市域内的灵寿是中山国的都城,与邯郸赵王城,易县燕下都,是河北省内战国时期的三座古都。

秦汉时期

编辑

主条目:常山郡和真定国

秦始皇攻占赵国后,设恒山郡,但范围较小,不包括北面的恒山,治所在东垣县(今石家庄市东)。

西汉时,汉高祖沿恒山郡置。吕后掌权时期,恒山郡改封恒山王刘不疑,成为恒山国,不过仅仅七年之后,元老列侯夷灭诸吕,第三任恒山王刘朝即在兵变后被杀,国废为郡,同时又为了刚刚登基的新帝汉文帝刘恒避讳,而改称常山郡,且范围扩大,北至恒山南至逢山长谷一带。汉武帝元鼎四年(前113年),封常山宪王刘舜之子刘平为真定王,割常山郡治所真定县及附近数县置真定国。

东汉建武二年(26年),光武帝封西汉真定王刘杨之子刘得为真定王。建武十三年(37年),贬真定王刘得为真定侯,真定国并入常山郡。

魏晋南北朝时期

编辑

更多信息:恒州 (宣政)

三国时期,常山郡西南分置乐平郡,元氏县归属赵国,范围进一步缩小,郡治迁移回汉初的真定县(今正定县)。西晋沿置,统县减少到8个,不过恒山仍在境内上曲阳县西北。

十六国北朝各代基本沿用郡治,归属于定州,北周改称恒州。部分属赵州,北魏设殷州,北齐时改称。

隋唐时期

编辑

隋朝统一后,又称恒山郡,统县八,仍治真定。唐朝建立改郡为州,称恒州,唐玄宗天宝元年(742年)改州为郡又改回常山郡,唐肃宗再废郡制时再称恒州,之后又为了避唐穆宗讳改为镇州。

安史之乱后,镇州为割据的成德军节度使驻地。

五代十国至宋金时期

编辑

主条目:真定府

922年九月廿九,晋军主帅李存审(符存审)攻破镇州,割据当地的张处瑾、张处球及弟张处琪及张文礼妻(未知是否张处瑾母)被俘押送至李存勖处,应赵国人请求,斩为肉泥(赵人请而醢之),张文礼的尸体在市上被车裂,赵国灭亡。后唐改镇州置,曾建为北都。其后省复多变。后晋改恒州,后汉复改镇州,又升真定府,后周又改为镇州。北宋时辖境略有变动,庆历八年(1048年)升为真定府,治所在真定县(今正定县),辖境相当今河北省井陉、元氏、栾城、藁城、新乐、行唐、阜平之间地。为真定府路治。北宋、金朝时为河北西路治。

1126年,金军攻占真定府,知府李邈被俘,不屈而死。

元代

编辑

主条目:真定路

“石家庄”这一名称最早的记载是在元大德四年(1300年)的《大元真定府获鹿县龙泉院营建记碑》。该石碑背面写有“大元西宁州军州事兼行获鹿县”字样,并按地理位置顺序列明重修龙泉院施财主人名和村庄地名录,其中记载有尹村、五里庄、西檀村、尖陵、义堂、塔冢、孙村、孔寨、张营、南间良、刘营、李村、东三教、西三教、北栗村、范村、休门、石家庄(碑文中“庄”字皆为简写)、闫村、石桥等90多个村庄[4]。

注: 起码在元代,石家庄已经是这一区域的一条重要村落。

这一发现尚未得到广泛认同,有观点认为石家庄起源于真定卫的一个军屯和官庄,由马、于、谷、赵、殷等姓氏的军屯官兵和后裔定居成村。在这个村庄的始创者中,石姓军官地位最高,故名石家庄。石姓绝后,村名却留了下来。与此相关的另一观点认为:军屯于此的共有十大姓氏,村子始名为“十家庄”,后逐步演变为“石家庄”[5]。

本地区的真定路在元代是元大都以南的一座名城,吴佩芬曾经留下了对其的相关记述。元代葛逻禄乃贤所著《河朔访古记》中也曾记载道:“大抵真定极为繁丽者,盖国朝与宋约同灭金,蔡城既破,遂以上地归宋,人民则国朝尽迁于此,故汴梁、郑州之人多居真定,于是有故都之遗风焉“。还是元杂剧的重要发祥地。著名元曲作家白朴曾在此地创作。

明清时期

编辑

明洪武元年,真定路复为府。辖境东部扩至今定州、深州及南宫等市境[6]。

在明嘉靖十四年(1535年)的《重修毗卢寺碑记》上再次提及“石家庄”之地名。

直到清康熙年间废除军屯制后,石家庄才成为真定府获鹿县的一个村庄。清光绪《获鹿县志》记载:“石家庄,县东南三十五里,街道六,庙宇六,井泉四。”

清雍正元年(1723年),避雍正帝讳,真定府改为正定府[7]。

清末民初

编辑

主条目:正太铁路、京汉铁路和石德铁路

石家庄站旧站房摄于1907年

20世纪初期,石家庄村只有93户人家,578人,面积约0.1平方公里。1902年由法国和比利时修建的京汉铁路从这里经过,设立一个站点,因石家庄名气不大,就以相距不远的振头镇命名,称为振头站;1907年正太铁路(正定府到太原府)通车,正太铁路为了避免在滹沱河上建桥,在石家庄和京汉铁路连接,将正太铁路起点由正定改为石家庄,石家庄成为两条铁路的交汇点,并逐渐成为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。同一年,横跨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的河北省第一座铁路公路立交桥“大石桥”竣工,从此石家庄以大石桥为界分为了桥东区、桥西区。

由于铁路交通汇聚导致的工商业发展,民国14年(1925年),石家庄村街区面积已经达到1.8平方公里,经当时北洋政府批准,和铁路以东的休门村合并,首尾各取一字,成立石门市(此“市”应当理解为“行政建制镇”)。1928年,南京国民政府颁布《普通市组织大纲》,规定了设立普通市的条件,石门市因不符合建市要求被取消,仍归获鹿县。但是石门市的城市化进程没有因此受到阻碍,到1930年代初,人口增加到6.3万,产业工人总数已达1.6万,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,逐渐取代正定成为这一地区经济、交通的中心。

日占时期石门市市徽

1937年10月10日,日本侵略军占领石门,将华北地区日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一驻扎在此。日军十分看重石门的交通地位,采取一系列手段,把石门培植成长期侵占华北的军事基地。一方面拓展城市规模,强化城市的军事地位。另一方面在这里扶植傀儡政权,1938年1月15日扶植设立了伪“石门市政公署筹备处”。1939年伪河北省公署呈文给伪华北临时政府行政委员会称:“石门地当冲要,居京汉路中枢,正太路起点,物产集中,工商荟萃,人口虽不足三十万,而政治,经济具有特殊情形,拟请准予设市”。同年10月7日王克敏签发《行政委员会指令(秘字第1027号)》,批准石门设市。[8]1941年,石家庄至德州的铁路建成通车,更加强化了石家庄在交通运输上的重要地位。

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:石家庄市政府通知

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

编辑

1947年11月12日,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石家庄战役胜利,攻克石门市。其后,在石门市建立第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人民政权[9]。1947年11月18日石家庄民主市政府成立,市长为柯庆施[10]。同年12月26日,华北人民政府在石家庄成立,标志着其政治中心地位的初步确立。1948年12月1日,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宣布成立。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华北银行、北海银行、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的。同年,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发行第一套人民币。

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,是“一五”国家重点发展的十四个城市之一。

1950年6月27日,建立井陉矿区(辖39个村),归石家庄市管辖;8月22日,将郊区四个区合为两个区,即原五、八区合为新五区,原六、七区合为新六区。1953年12月21日,郊区两个区合为一个郊区(后改称振头区)。1955年1月14日,石家庄市第一区改称新华区,第二区改称永安区,第三区改称东华区,第四区改称和平区。1956年4月30日,市内五个区改为三个区,即京广铁路以西原新华、永安两区合为桥西区;京广铁路以东原东华、和平两区合为桥东区;建设大街以东(含建设大街)为长安区。

1958至1967年间,石家庄的行政区划曾发生多次变动。1967年,河北省时任省会天津恢复成为直辖市,而次年由于当时的河北省省会保定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形势混乱,经毛泽东批准,河北省省会于1968年1月29日以“备战备荒”迁至石家庄至今。

1978年3月11日,石家庄市改为省辖市。1979年红卫区改称桥西区。

自1983年起,原石家庄地区诸县陆续被划归石家庄市管辖,最终石家庄地区在1993年6月被正式撤销,与原省辖市石家庄市合并为新的石家庄市。

20世纪90年代起石家庄市的城建开始快速发展,在最初的二十年间石家庄市以东部、南部的平原地区为主要发展方向。自2010年其逐渐将发展中心转移至西部临近太行山地带与北部滹沱河沿岸。

2001年3月16日,石家庄发生一起恶性爆炸刑事案件,造成108人死亡[11],38人受伤。此前凶手靳如超还在云南谋杀1人[12]。事后被广西警方捉获,同年因犯有故意杀人罪、爆炸罪,被石家庄中级法院判处死刑并交付执行。[13]

2001年,经国务院批准,石家庄将多个临近乡镇与市辖区合并,并在市郊区与附近数个乡镇的基础上成立了裕华区。2014年9月9日,经国务院批准,石家庄桥东区被撤销,原辖区分别划给桥西区与长安区。同时,将石家庄周边的藁城、栾城、鹿泉等县改为市辖区。

除行政区划的变动外,石家庄市民中一直存在着关于城市名称的议论,主要有改回原名“石门”或者以历史悠久的市区北邻县“正定”为名两种意见。曾有政协委员正式提出此类建议,唯其未获广泛民意支持而作罢。

2008年,石家庄举行“三年大变样”活动[14],整个活动持续至2010年结束。“三年大变样”活动改善了石家庄的城镇面貌,提升了石家庄的城镇化率。不过也有一些居民对其中的一些政府拆迁态度有争议。

2021年,因石家庄新冠肺炎疫情形式严峻,全市于1月5日起实行封闭式管理[15]。石家庄正定国际机场、市内一切地铁线路和公交线路、火车站一并于1月9日起停运,同年2月19日,石家庄的公共交通恢复运营[16]。

2022年10月下旬,石家庄爆发大规模聚集性新冠肺炎疫情。11月初,疫情达到峰值,各市辖区划定数十处中高风险区,特别是在各高校集中爆发。11月13日,防疫政策有所调整,除高校外不再要求定期核酸检测,撤销大多数核酸检测点,公共场所不再要求核酸报告,公共文化场所恢复开放,中小学陆续复课。11月21至25日,主城区再次恢复严格的防疫政策[17]。12月1日,多数地区有序恢复放开[18]。

2025年3月,《石家庄都市圈发展规划》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,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正式印发实施[19]。